自强不息勇攀科技高峰 ——兰亭高科的创新之路

今年年初,市科技局公布了绍兴市科学技术获奖人员及项目名单,杨林江获2009年度绍兴市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 在此之前,这位现任浙江兰亭高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率领公司的团队研发的科技项目,两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去年1月9日,兰亭高科的“废旧沥青再循环利用成套关键技术”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这是浙江省今年唯一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项目。 2004年2月,杨林江还在北京领取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家绍兴民营企业,在国家科技最高荣誉殿堂“梅开二度”,这在国内极为罕见。“再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大奖,是公司不懈追求技术创新结出的硕果。”杨林江坦言。
初尝科技兴企甜头
浙江兰亭高科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专业从事高等级公路路面新材料、新装备、新工法研究、设计、制造和施工应用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业内人士知道,正是有了杨林江和他主持攻关的“高等级公路路面沥青改性、乳化关键技术与生产装备”研制成果,我国的高速公路铺装才有了与壳牌等国际大公司抗衡的技术实力。 杨林江做沥青是从开发防水卷材开始的。1989年,他在翻阅《中国防水材料》杂志时,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武汉工业大学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建筑防水材料改性技术在由株洲油毡厂试生产时,由于一场火灾事故,生产线毁于一旦,企业破产,上千万元投资付之一炬。 能不能将这项技术引进到“兰亭高科”,在自己的企业开花结果?杨林江奔赴武汉,找到了主持这个项目的赵教授。赵教授被杨林江的真诚所打动,跟随他来绍兴考察。“兰亭高科”尊重科学、尊重技术的氛围,最终让赵教授决定将关键技术的图纸以7000元的价格转让给“兰亭高科”。 7000元的技术图纸,使“兰亭高科”的产值翻了两番多,也坚定了杨林江走科技兴企之路的决心。 运用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的技术对防水卷材进行改良后,杨林江一头扎进了改性沥青技术研究的海洋:1990年,他主持研究开发的阳离子氯丁胶乳化沥青防水涂料和自粘型高分子防水卷材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1991年和1992年,SBS改性沥青防卷材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到1994年,热塑性丁苯改性沥青防水冷涂料、丁苯胶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三元共混防水卷材和XS防水冷涂料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1995年,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成套设备通过当时国家科委、国家建材总局鉴定,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列为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
弯路“逼”出科技成果
1995年,受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杨林江投入到保健酒的研制生产之中,但项目没能按预期的走势发展,防水材料厂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巨额亏损使整个企业陷入了困境。 “市场告诉我,不能盲目跟风,只有把握核心技术才能居江流而不动。”杨林江说。1997年,杨林江毅然结束了保健酒的生产研发,重新考虑企业的发展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同事到一家水电站参观考察,发现蓄水库的库体是由德国人用改性沥青技术铺筑的,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世界上几个先进国家已将改性沥青技术运用到了水利建筑和高速公路铺装之中,并且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信息给杨林江带来的震动非同小可。当时国家正开始投资建设高速公路,而铺装高速公路非常需要高端沥青技术。早在五六年前,他就接触和注意到该技术,只因没有深刻认识和抓住机遇,导致企业走了弯路。他立即召开会议,决定重拾改性沥青技术,并将重点转向高等级公路的改性沥青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制。这一决定,使杨林江的技术生命得到了延伸,也使“兰亭高科”从亚死亡状态中猛然苏醒。 回到自己熟悉的行业,转向高等级公路改性沥青开发,产品也从传统产业延伸到了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试验获得了成功,如何进行实验?杨林江找到了当时正在建设中的杭甬高速公路,上虞段答应划出1000米路段。但是当时还没完全恢复元气的“兰亭高科”,虽然产品质量优异,但生产速度跟不上,只铺装了500米便中途撤退。剩下500米未铺装的公路,给杨林江带来了深深的遗憾。 随后,一系列机制改革和技术革新缩短了企业的复苏期。1999年起,“兰亭高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这期间,“兰亭高科”一方面与国内著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还组建了自己的工程技术研究院,杨林江把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科研人员,因为他知道企业的发展不在于已有的技术,而在于源源不断的创新。 这个研究院成了杨林江“试验自己想法的部门”。沥青路面热铺装时,过高的温度和散发的气体,给施工带来了很多不便,他开始着手研制沥青的冷铺装技术。乳化SBS改性沥青的开发成功,为优质高效养护高等级路面提供了新材料,其成套设备也成为了“兰亭高科”的第三个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2004年2月,凭着“高等级公路路面沥青改性、乳化关键技术与生产设备”的研制成果,“兰亭高科”在北京领取了“200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技术创新“梅开二度”
获得大奖并没让杨林江沾沾自喜,他的目光放得更长远: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期总要过去,公路如何养护,以及养护后留下的废料如何处理,又成了他思考的重点。 据了解,目前我国因维修养护高速公路铣刨下来的废旧沥青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4亿吨,若不加以利用随意丢弃,则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来堆放,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只有将其回收利用,才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发达国家对于废旧沥青的再生利用非常重视,美国废旧沥青的利用率已达80%,日本的利用率更是高达85%,而我国仅仅试验性地利用了15%。 杨林江等人瞄准这个课题开始了不懈的研究。恰巧,交通部向全国推出了“沥青路面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课题,该项目也是国家技术创新基金支持项目。 路面沥青再生加工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的研究范畴,需要溶解、沉淀等热力学知识。杨林江等人通过理论分析和长达7年的试验研究,在美国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攻克了搅拌机叶桨形状改进等六七项关键技术。 同时,他们成功地研制了系列再生剂,提出了再生沥青混合料掺加部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方法,进行了再生搅拌方式和机理研究,掌握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方式、加热温度、时间与废旧料掺加比例的关系,以及实现精确控制的软硬件技术、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和工程应用方法。 2008年3月,交通部在对该项发明进行鉴定验收时,给出了“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结论。结论认为,“该项发明不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非常大的社会意义。它有利于循环利用旧沥青路面中的沥青,减少公路工程对新沥青使用,缓解资源压力。同时,废弃沥青的利用也可以减少对原料的需求。” 据公司高级工程师金海山介绍,现在“兰亭高科”每年回收的废旧沥青达800万吨,不仅节约了20~30%的生产成本,还大大节约了矿石资源和石油资源。 从改性沥青的热铺装到冷铺装,到再生沥青回收综合利用,杨林江完成了改性沥青研发过程的三部曲,但“兰亭高科”的创新之路仍没停止。杨林江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是国家对他们公司技术创新的最大激励。目前,公司正牵头与浙大、浙工大、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武工大等单位一起,致力于国家863项目--高速铁路CA砂浆的研发,以尽早结束这种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书剑情)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