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放:“绍兴的袁隆平”

发布时间:2010-05-25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刘明放:“绍兴的袁隆平”

  9月22日早晨,位于东湖的绍兴市农科院,安静,美丽。
  走进刘明放的办公室时,他正在打电话,示意我们随便坐。就近坐下,我们打量起他的办公室:书报架上搭着几件旧旧的衣服,裤腿上都是厚厚的黄泥渍,还有一顶蓑笠;地上堆着一些土金黄色的稻穗……整个办公室散发着一股农民的气息。
  放下电话,面对我们好奇的目光,身为市农科院副院长的刘明放说,30多年来,他每天至少要下地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于是一天就要换两套衣服,一年下来就要穿破好几套衣服。

海南育种的日子最艰苦

  1957年,刘明放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他就喜欢亲近自然,喜欢钻研,这些都得到了家里父亲的支持和鼓励。
  1978年12月,刚刚从绍兴地区农校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当时的绍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绍兴市农科院前身),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一开始,他为当时的农科研究所所长谢杏松作助手,每天都不知疲倦地搞农业研究,还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被称为“最好的助手”。
  从1979年起,尤其是1994年以来,刘明放开始独立研究工作。目睹当时农民种田品种单一、老化,产量低,米质差的状况,喜欢钻研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提高农民的种粮效益,让百姓吃上优质的米。从此,他走上了异常艰苦的育种生涯,这一干就是33个年头。
  “搞水稻育种是件十分辛苦的工作,而七十年代中期在海南育种的日子更是让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回忆这三十几年的经历,刘明放很感慨。当时,为了缩短水稻育种的年限,他们去到千里之外的海南,利用那里特殊的气候条件对育种材料进行繁殖加代。
  在海南,他们住的是生产队堆积杂物的茅草房,烧水煮饭需要自己捡柴火、刨树根,农忙季节一天只吃两顿饭等,因为不适应海南高温潮湿的气候,刘明放的身体还出现了严重的过敏症状。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刘明放和他的同事们还要在海南和当地最炎热的夏季,每天顶着毒辣的太阳,下到水温高达四十多度的试验田里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
  一些年轻的同事因为吃不了这份苦,上了田跑回了住地。刘明放硬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挺了下来,在简陋的试验田里播撒下水稻新品种的希望。
  “现在我们每年的11月下旬到次年的4月下旬都会到海南去搞试验,可以说是‘一年过两夏,四季忙三茬’。”刘明放介绍说,“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们有20多亩的试验田,还有580多平方的宿舍。”

农民增收的时候最开心

  33年来,刘明放已经累计完成或承担国家、省、市级农业科研项目30余项,而说到让自己最骄傲的项目,刘明放说是对早籼糯品质改良利用及酿酒工艺的研究。
  绍兴是中国黄酒的故乡,优质原料米是酿造高品质黄酒的基本条件。1999年,为了解决早籼糯配套酿酒技术研究,他与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司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早籼糯品质改良利用及酿酒工艺研究。
  通过革新传统黄酒酿造工艺,用早籼糯酿制的“加饭酒”、“香雪酒”实验获得成功,并摸索出早籼糯酿制黄酒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路线,为以后大面积应用早籼糯酿酒提供了技术依托。
  而最让刘明放骄傲的是该项研究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早稻品种结构调整,实现早稻用途多样化,使得农民的种粮收益每公斤提高了0.1元。“别小看一毛钱,一千公斤就是100元呢!”谈到能帮助农民提高种粮效益,刘明放显得十分自豪。
  现如今,他选育的晚粳糯“绍糯119”,累计在省内外推广种植450万亩以上,增加效益2亿多元;选育的早籼糯越糯系列,在省内外推广种植面积300万亩以上,增加效益3亿元以上。
  平时只要有空,刘明放总喜欢下到村里,与农民交谈,了解农民喜欢种什么品种。根据农民需求,把科研、推广和科技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农民的需要成为刘明放做研究、推广工作的最初动力。他经常组织农技人员、农民到示范田现场参观,向大家推介新品种。
  当农民对新品种特性不熟悉,遇到技术难题时,他总要扔下手中的活,亲自跑到田间地头,现场进行指导。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他和农技部门的同志手把手指导农民应用“早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精量点直播机推广”等先进技术。
  据刘明放回忆,90年代初期,他跟当时绍兴三位种粮大户,其中有两位大户主要由他自己得到联系。而现在,他们在为上百家种粮大户提供服务,组织大家参加提高亩产竞赛活动。“今年连作晚稻杂交化每亩比常规晚稻增收50公斤肯定没问题!”刘明放很有信心地说。
  因为总是和农民一起劳作,一起聊天,一些种粮大户总是亲切地称刘明放“老刘”,这个称呼让他感到很欣慰。“我从小就在农村做农活,对农民有特殊的感情,能为农民增加收入,干点实事,是我最开心的事。”刘明放说。

亩产达标的那天最期待

  水稻育种周期长、难度大,又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育成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通过几千份甚至上万份材料的筛选和多次试验。育成一个品种,从杂交配组到通过品种委员会审定,一般需要8到10年的时间。
  33年起早贪黑的田间劳作、日晒雨淋的到处奔波让曾经年轻力壮的刘明放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症、颈椎病和偏头痛等病,有人劝他从事较为轻松的工作,却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水稻育种是他乐意干的事,他要一直奋战在优化水稻品种的最前线。
  每天,他都是六点钟就来到田间忙碌,直到下午1点才能吃上中饭。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已经自学完成大专课程、念完浙江大学本科的他还是不知疲倦地利用晚上的时间抓紧学习,常常要到深夜才睡觉。
  他说:“干一行,爱一行。我从小喜欢亲近农民,搞水稻育种是很辛苦的,但是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只要我培育的品种能获得成功,帮助农民增收,我就不觉得苦!”值得他高兴的是,他目前培育的超级水稻品种已经进入示范阶段,早稻亩产达到1300斤。
  “育秧是瓶颈,种子是关键,机械是基础,栽培是手段。”刘明放说,他希望早日有一天借助科技的力量,开展农机农艺相结合,实行强强联合,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让农民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
  谈到未来的种植目标,刘明放有些兴奋,他说现在水稻育种已经进入由杂交水稻向超级杂交水稻发展的“第三次绿色革命”时期,希望有一天他培育的品种能实现早稻产700公斤、中稻产750公斤、晚稻产900公斤的目标,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看齐。

(王旭东)

  刘明放 ,男,1957年11月出生,浙江诸暨人,中共党员,现任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作为“绍糯”、“越糯”系列水稻品种的主要育成人之一,他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参加或主持培育水稻新品种18个,其中糯稻当家品种3个,累计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为农民增产稻谷3.5亿公斤以上,增加产值7亿多元。33年来,他先后完成或承担国家、省、市级农业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市科技奖18项,累计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因贡献突出,他先后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政府及市级有关部门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五十佳创业新星”、“绍兴市高级专家”、“绍兴市劳动模范”、“绍兴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绍兴市十五期间十大经济社会建设功臣”、“绍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绍兴市十佳创业新星”、“绍兴市十佳科技青年”、“绍兴市十大杰出青年”。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