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铭:挑战话语权的石化人

发布时间:2010-05-25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挑战话语权的石化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原总裁王基铭院士访谈录

  8月的北京,2008北京奥运进行时,也是我们与王基铭院士约定的访谈日。
  在位于中石化总部朴素但不失书香的办公室里,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原总裁王基铭院士爽朗的问候声中透着浅浅的家乡口音,在瞬间打消了我们初始的拘谨。
  访谈是从似不相干的中石化与中石油间的区别开始的,而后,王院士在回忆与展望里舒展着他个性中的静水流深,原定半小时的访谈进行了一个小时,张扬与沉静一如巴赫的交响曲。握手道别时突然感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也同样体现在眼前这位随和而坚定、不断挑战话语权的王院士身上。

“人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路”

  我出生在上海,但我爱说自己老家是上虞。我爸爸是上虞人,现在老家还有我叔叔一家的堂弟、堂妹们。叶落归根吧,我爸爸、妈妈走了以后,他们的骨灰都在上虞,所以每年我都会回上虞去,一般都是春节,去磕个头,看看他们。说起来,我跟家乡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尤其是在上海石化工作的时候。
  我祖父是开豆腐店作坊的,祖父一直主张一个人一定要有手艺,所以我爸爸十六岁时,祖父就送他到杭州学丝绸。我爸爸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工程师,他很用功的学手艺,后来就做了上海丝织三厂的总工程师。父亲给我们的教育是一句很朴素的话,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路。我家里有八个人,爸爸妈妈、六个兄弟姐妹,我是老大,当时培养我念大学,家庭很困难,但父亲就坚持说,我们穷人要书包里面翻身。
  能够成为大学生,后来一步步的成长,这应该说是党的培养,组织的培养。这一点,作为我们这一辈人,是决不会忘记的。所以,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也好,积累的经验也好,都应该报效祖国。
  1959年我进入华东化工学院,即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炼油专业,1964年毕业分配,到当时的上海炼油厂工作。紧接着是参加社教工作团,搞“四清”,到了农村,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应该说,这段时间对我教育很大,刚出来的学生,什么都不懂,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接触群众,逐渐的就学会了怎样做群众工作,怎么跟群众去沟通,怎样表述自己的想法让群众能够听得懂等等,这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
  在社教工作团期间,因为我文笔比较好,进团不到三个月就被领导选中做秘书。做秘书的两年多时间,尽管没有从事专业工作,但是在领导身边,学到和感悟到领导看问题的一种眼光和理念,处事的一些方式方法等,对我后来的影响也非常大,尤其在当时,我知道了作为领导,在做一件事之前,必须要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去做,要大家都理解和支持,这也成了后来我的一种工作方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就回炼油厂工作。从操作工、施工员开始做起,前后任车间副主任,基建科长,上海石化总厂化工一厂筹建组负责人,1984年担任上海石化总厂副厂长,1988年起我担任上海石化总厂的厂长,1993年担任上海石化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4年调北京到中石化当总公司的副总经理,2000年中国石化改制时,我担任中石化股份公司的总裁,后来又担任副董事长、总裁,到2005年因为年龄的关系,总裁不当了,两年前副董事长也不当了。现在我是股份公司顾问、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
  可以说从1964年到现在的44年里,我一直都遵循着爸爸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路。我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走在生产的一线,走在工程的一线,一直都没离开过自己的专业、离开过自己的理念。

“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

  一个人真正要让自己有实力,对社会有贡献,我的体会是要有三个识,知识、见识和胆识。知识是打基础的,知识也不光是书本的知识,很多是靠积累,是靠经验,在做工作的时候,不是盲目的做,做了以后要有一个反思,有一个理性的提升的过程,没有知识,你不可能了解它的规律、它的道。但是见识是靠“悟”出来的,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你就能悟,然后悟出来的东西又反过来增长你的知识。胆识,那主要是靠自己,要有无私无畏的事业心,更要艺高胆大。有了这个三个识,而且对国家的事业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那你就能办成事情,就能对社会有贡献。
  我这个人有个个性,就是喜欢做有挑战的事。上海石化上30万吨乙烯项目那时,工程投资靠自筹,工程上到一半,钱没了!没有钱,那怎么办?不能搞“半拉子”工程。没钱也得想办法干下去。我当时是厂长,我就给全厂职工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是一只老母鸡就差一把米,救救母鸡一把米,我们就把30万吨这个蛋生下来了,有了这个蛋就能孵小鸡,扩大生产能力,这样上海石化总厂就走出去了!那时的场面很感动,全厂职工都拿钱出来借给企业,我们的职工子弟还拿了压岁钱,到我的厂长办公室来,支持30万吨项目。我明白,他们这么支持,是因为他们明白企业的利益跟职工的利益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企业最大的凝聚力就是发展。1990年的4月16号,我们30万吨/年乙烯投产成功了,李鹏总理亲自为上海石化30万吨乙烯剪彩。之后,1993年,上海石化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在香港、纽约、上海三地上市的股份公司。
  中国企业在很多地方缺少话语权,问题就出在一些核心技术和核心设备没有自主权。95年大庆石化乙烯装置要改造,乙烯压缩机组是乙烯装置的心脏。这个设备当时我们不能制造,要向外国订货,他们的报价高得不得了,当时决心要国产化。通过有关各方大家一起反复的分析和论证,觉得我们应该已经具备国产化的能力。但是,在这样一个大项目的心脏部位,如果用外国产品出现问题了责任是人家的,如果尝试国产化,一旦失败,损失非常巨大,谁来承担责任?这时关键是要有一个领导,要有一个有权威的人,来承担这个风险!我当时就说了,我把我的家产抵押,我用我的乌纱帽做抵押,我愿为此承担一切责任。世界上所有的事,贵在认真。拍板之后,沈阳鼓风机厂上到厂长下至职工所有职工都抵押承诺,然后我们认真组织第三方监督,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是严格按质量要求把关,最后成功了。现在24万吨、36万吨、64万吨,100万吨的,我们都已经国产化,打破了跨国公司在乙烯大型压缩机制造领域几十年的技术垄断,也彻底改变我国乙烯装置核心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这种时候,我们就有了话语权。
  当然,挑战也不是盲目的挑战,尤其作为一个领导,对一个决策,要知道他最大风险的底线在哪里,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是考虑最好的,而是要考虑做砸了,最坏的恶果在什么地方,想清楚了,就要当机立断,敢于拍板。但着手做的时候,就要按照最好的目标要求去做,用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去实现它。

“凡事要把握一个度”

  我现在担任着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副主任,我们学部正在积极推行工程哲学这个学科。工程哲学是目前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新领域。象我们的大庆油田,就是靠“两论”起家,“两分法”前进,这是一种哲学思维。我觉得现在中国需要有战略眼光和哲学思维的企业家。企业家本身就应该是个哲学家,一个企业好不好或者这个人水平高不高,关键是把握一个度,这是很难的,是一个艺术。这个度怎么去把握,一是要精于思考,二是要深入到第一线去。
  现在我也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分管中国大企业发展方面的事。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布,与世界500强的对比,这些也是我们在做。我觉得,我们中国是一个在高速发展的国家,企业的张力很大,但是一个企业要做成世界级的企业,企业家的素质还需要大的提升。
  我回老家,我觉得我的家乡很美,文化底蕴很深厚,出了这么多院士,这就是人杰地灵。但是每次回去,我看到一些小烟囱冒着烟,心里就很不是滋味。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但现在比发展经济这种热情更重要的是懂得克制。我总觉得还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家乡这么美,如果是为了眼前发展而使子孙将来付出代价,太可惜了!现在我们也发展到一定的经济程度了,也有实力来改善这件事情,一定不能再把我们环境破坏了。那时候我的堂弟在上浦镇当镇长,他要来搞小炼油,我就是不同意,不支持。我们一定要懂得克制,要从长远出发,真的,现在我们家乡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更好的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个问题很重要。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长处,都有短处,必须是扬长避短,而不能是截了长的去补短的。截了长的去补短好像是都平了,但实际上你的竞争力没有了。做事情要把握一个度,要懂得怎样去厚积薄发。政府是这样,企业更是这样,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特别是搞科学的人,搞技术的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你不要去想着你的名誉,也不要去想着利益,到时候是会水到渠成的。

(俞学慧)

 

院士名片

  王基铭,炼油、石油化工及工程管理专家。上虞人,1942年6月10日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石油炼制专业。曾任上海石油化工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石化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执行会长,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化工情报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作协会高级副会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顾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王基铭在长期的石化工程建设实践中,提出了适合我国炼油化工工程的管理理念、方法以及管理模式;不断推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率先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应用到世界级石化工程。他应用先进管理理论,指挥完成上海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设,主持完成了中国石化第一、第二轮乙烯和炼油技术改造工程,以最短的时间、最节省的投资,建成20世纪90年代国内单体系列最大炼油及当代世界级乙烯工程。在天津等中型乙烯工程的扩能改造中,大胆决策采用自主开发的乙烯裂解炉和分离技术,并得到成功应用;推进中外合作开发并推广应用大型裂解炉和分离技术;组织大型关键设备国产化攻关,实现国产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和乙烯压缩机、加氢反应器等重大石化装备的首次工业应用,开创了国内成套技术进入当代世界级大型石化工程先河。编有《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研究》、《世界著名石油石化公司手册》、《世界石油与石油化工数据手册》等。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