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院士”金东寒
![](/jcms/jcms_files/jcms1/web65/site/uploads/allimg/c130129/13594445G20450-22612.jpg)
2009年12月2日,两年一度的中国工程院新科院士名单正式发榜,在48位新科院士中,我们又发现了一名年轻的绍兴籍院士身影。 他,就是现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今年48岁的金东寒。 从渴望成为一名八级钳工,到我国第一位热气机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再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的人生履历中,有坚守和忍耐,在成功的背后,也有着无数付出的艰辛和刻苦……
父母眼中的金东寒
“12月2日下午2时,中国工程院新闻发布会上的院士名单一公布,东寒第一时间就打电话到了绍兴家里,向我们报告这个好消息。” 敲开袍江世纪广场百合花苑的公寓大门,说起儿子,金东寒父母--从绍兴市科协离休的金奕新和市印刷厂退休的潘燕芬夫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也许是我当初的一份私心,让东寒最终走上了船舶机械制造的路子。”低调的 金奕新用带着新昌口音的普通话向记者娓娓道来,老家在新昌儒岙镇横板桥村的金奕新当年是哈尔滨第一航空学校的飞行员教员,后来因为被划为右派下放到黑龙江省绥化县一家工厂。当年在儒岙教书的潘燕芬千里迢迢赶到北国,结成了一段佳缘。 尽管在北方安家落户,但对于家乡的思念依然绵绵不绝,也是这个家庭对家乡最遥远的记忆。 金东寒16岁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校办工厂当学徒。“他的师傅是一位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八级车工,技艺高超。金东寒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师傅那样当个出色的钳工。”金奕新说。 1978年,金东寒参加全国高考,在填写高考志愿时,金奕新就把自己想回南方的心愿落在了儿子的身上。“当时东寒的高考分数可以填报国内很多重点大学,我自己是学飞机制造的,知道学机械类大学生往往分配到三线山沟沟里跑,学船舶专业的肯定沿着大海大江走,那样至少会分配到南方,可以离家乡更近一些。” 就是父亲对家乡的一份“私心”,金东寒选择了武汉水运学院内燃机专业,“那时他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由于在黑龙江绥化教的都是俄文,学英语就是从零开始,记得那年他从武汉回绥化探亲,主动要求为家里挑水,当时去挑水的人很多,在排队时他掏出口袋里的英文单词复习,直到天黑了,我看他还没回家,就到井口去找他,才发现他一个人口中念念有词还在背诵,早把挑水的事给忘了。”说起儿子当年学习的刻苦情形,已过花甲的潘燕芬依然记忆犹新。 凭着刻苦和努力,金东寒留校不久如愿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对于机械有很大兴趣的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爱逛五金店,那里有他熟悉的工具,更有一些构思奇特、很有创意的东西。“儿子这种爱学习、爱思考和喜欢做有心人的优点,是他以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原因。” 潘燕芬从屋里找出儿子的一叠工作笔记。在其中一本笔记的扉页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行字:只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忘掉僵化的旧观念,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人都能创新。 热气机的系统复杂,制造和安装困难,影响维修性,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差不多就行了。金东寒却不这么想,他通过研究提出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设计方案,简化了系统布置,提高了可靠性和维修性。 “在工作中碰到困难,他的态度首先是坚信有办法,然后就全力地寻找答案。这种做事方式使他在工作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金奕新自豪地说 金东寒有一个幸福的家,妻子从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如今在上海创办了一家装潢公司,16岁的女儿在上海华东师大附中读高三,也是一位社会活动能力很强的优秀生。“这套120平方的房子的房子就是媳妇设计的。”金奕新夫妇笑着说:“东寒的弟弟在绍兴市水利局工作,妹妹在绍兴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他的根在绍兴,有空就会到绍兴到新昌走亲访友。”
为舰船提供强劲的“中国心”
接通金东寒办公室的电话,金东寒首先感谢家乡人的祝福, 这位48岁的最年轻的绍兴籍院士,容易令人遥想未来。面对记者问及的“宏大打算”,这位新科院士一如往常的低调:“我的人生目标一般只瞄准‘下一步’,希望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 金东寒最钟情的“一件事”,是一台不到1吨重的特种船用发动机。紧盯这项让福特、通用等大公司望而却步的高难度动力装置,他已忙活了二十多年。 这位年轻的研究所所长,从博士毕业起,就在一个院子里埋头苦干20年,将“绿色”的特种发动机概念变成了一套高技术装备,成功应用于我海军新型舰艇上。这种船用发动机此前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控技术秘密,如今却实现自主研发,被国内外业界誉为一颗强劲的“中国心”。 1985年,24岁的金东寒投身热气机研究,而后成为我国该领域第一位博士生。当时,国内知道“热气机”为何物的人恐怕只有个位数。而今,书本上的概念已在特种船舶上高效运转,中国由此跻身极少数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最初的5年,30万元支撑着课题组勉强度日。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金东寒义不容辞地扛起脏活、累活。有了第一台小功率样机,科研经费一下子涨了20倍,“拿出一台接近实用的大功率样机”的目标,让大伙儿忙得“没时间生病”。节骨眼上,金东寒连续3个月吃住在实验室。眼见天气转凉,妻子不得已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大老远地赶来送被子。当75千瓦样机诞生,3岁的女儿竟也开心地唱起儿歌。 “只是想把眼前的事做到最好。”金东寒愿望很平凡,“从前在校办工厂当学徒那会儿,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像师傅那样的八级钳工;进了大学,校园里屈指可数的研究生又让我羡慕不已。” 虽说没能练就八级钳工的本事,金东寒选择的科研之路却在一步一个脚印延伸。而今,他仍在琢磨下一代热气机的研制路线,也期待着自己的成果有朝一日能进入家庭。这几年,711所的热气机已经在民用市场闯出一番新天地:把它装在宾馆、医院,仅一台锅炉就能为用户同时提供冷热水和电力,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此为“分布式供能”;将它装在垃圾填埋场,则可利用垃圾散发的沼气发电,一边为电网分忧,一边减排甲烷。 从“七五”到“十五”,整整四个五年计划,金东寒见证着中国热气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成功背后是更多的失败,但金东寒最喜欢跟科研伙伴们说:“办法总是有的,只是我们一时没找到而已。” 在金东寒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二年,他就开始担纲课题负责人。原因也许很简单:当时国内在特种发动机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而且还存在着科研设施简陋、科研经费短缺、项目前景不明确等诸多困难,但金东寒看好特种发动机在国防装备建设和能源环保领域的发展潜力,毅然选择继续留在研究所里,从此竟一直没离开过该项目。 “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成,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取决于意愿、方法和行动三大要素。”有了“意愿”这第一要素,金东寒开始不断创新方法。在特种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中,他们尝试运用多种经典和现代的控制法,却一直没能奏效。后来金东寒终于突破思维定式,开发和采用智能控制策略,最终满足了控制要求并优于国外指标,还相继突破了发动机总体技术、密封技术、高压燃烧技术等关键技术难关,为国家填补该领域的多项空白。 在获得“方法”之后,金东寒的原则就是,在研究成果向现实转化过程中不断用“行动”来检验。他手中的特种发动机累计试验时间高达2万多小时,安全性、可靠性、工程化一一确保,才最终装备在新军舰上。这个国内发动机研发史上前所未有的时间纪录,也换来了以他为第一完成人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团队中的 “领军人物”
现在的金东寒具有双重身份:科学家和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一个人只能干些事情,一个团队才能干成事业。”在“所长界”里,48岁的金东寒是最年轻的,在院士界更是如此;这个低调的院所、公司的“双领导”,最注意集体进步,他不止一次地说,“这就如同一部机器,只有当机器上的每一个零件都充分发挥作用,整机的性能才可展现出来。”。 如今,金东寒“所长院士”的身份更有助于他发挥领军人物作用,在比他更年轻的专业人才中发挥“传帮带”作用。双重身份的金东寒更忙了,既要技术决策,又要关注科技产业。、只要在单位上班,最后熄灯的总是所长办公室,平时吃饭常常忘了时间,,需要别人提醒连;经常出差,但平时忙得没时间,就都只能好安排在周末。旅途中,他见缝插针看资料、想问题,没有一刻的空闲。 作为团队中领军的“第一号”,金东寒更注重将工作“流程化”,将复杂的事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步骤,协力完成。每当遇到重大的技术问题,他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再作出技术决策。如发动机的机内工质系统复杂,给制造和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大影响了维修性,而用户对这一点又非常重视。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设计方案,简化了系统布置,提高了可靠性和维修性。 国外同类项目从实验室成果发展到工程化应用,一般要12年时间,而他们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优化了技术途径,高效配置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和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所以大大缩短了研制时间。 金东寒的麾下集聚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才俊。当年他领导的特种发动机中心有博士6名、硕士32名,这几年有21人担任了课题负责人或项目经理,有12名研究员,有3人享受国家突出贡献津贴,1人享受省部级突出贡献津贴;涌现了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先进人物。也正是这支团队,多次被评为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先进集体”,两次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在金东寒较早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奖后,在他领导的平均年龄仅35岁的青年团队中,大家也都积极申报科技启明星项目,结果这个百人团队中,先后有7人次获奖。 金东寒的一颗心,连接着团队每位成员的心。这个心连心的科研团队还会不断创造,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愿意保持沉默” 国防科研工作有它的特殊性,金东寒和他的团队多年来努力拼搏、攻关夺隘,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甘于寂寞、默默奉献。 金东寒是努力的,他从零部件的研制开始做起,先后承担过燃烧器等关键部件的研究工作,他工作一丝不苟,尽心尽力;金东寒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报国的机会;金东寒更是令人钦佩的,加入这个团队不久,很快就以睿智、博学、严谨和执着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博得了大家的信任,逐步成为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八五”、“九五”的研究,12项关键技术被他们相继突破。 这一项目技术含量高、难度大,所涉及的多项技术均属前沿技术,在国际上也只有个别国家掌握。所以,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他们对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次超越: 他们发展特种发动机仿真技术,使我国该类发动机性能分析理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该技术发展的理论问题; 他们攻克了发动机换热器换热强化、工作容积优化、流阻最小化、换热均匀化等难题,采用管内流阻一致化控制技术,实现加热管均匀换热; 他们攻克了高压燃烧和燃气再循环技术,创建了燃气再循环分析模型和试验装置,发展了计算方法和试验技术,解决了小空间高强度完全燃烧、流场与温度场均匀分布、燃烧压力稳定控制等技术难题。 1998年,他们研制成功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台特种发动机原理样机。2002年,又研制成功了工程样机,总体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完成一系列全系统演示验证试验后,该动力装置成功地装备于某新型舰船,并顺利地完成必要的试验,交付用户使用,实现了由科研成果向实用装备的转化。这无疑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该型装备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使他们充满了成就感,但遗憾的是,这些突破性的学术成果无法公开发表,但他们没有丝毫怨言,支撑他们的是一种信念、责任和使命感。
(邵肖梅)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