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协十年苦修 美人指终成正果 ——诸暨市葡萄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美人指”葡萄业小记
“美人指”,一种从日本引进的提子名字,因果形、果色似“年轻女子涂了指甲油的手指”而得此美名。1985年,江苏常熟和我省嘉兴率先从日本引种“美人指”葡萄,但亩产量仅有100至150公斤。那时,“美人指”是一种稀有水果,因为外观漂亮、品质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每公斤市场价格在50多元。但“美人指”只适合在有霜区生长,也就是说,全国只有浙江、江苏、江西、湖南以及安徽部分地区能够种植。而比诸暨市发展更早的江苏和后来尝试种植的其他几个省,由于技术等原因,无论面积、产量、效益,日渐式微。 “谁也没有料到,当年我们‘一不小心’引进、培育和推广的‘美人指’葡萄,如今在我市农业种植业中会仅次于香榧而名列第二,面积、产量、技术、效益在全国也一枝独秀,目前年产值达到7000万元,占全市水果产值的65%,已成为一方特色产业,而且发展势头强劲。”诸暨市葡萄协会负责人傅金松十分感慨地说。 诸暨市葡萄生产已有多年的历史,但过去一直存在着品种单一品质低、销售季集中,架式原始枝条乱、无设施栽培,药剂防治欠科学、用药成本高,肥水管理不合理、品质难提高,疏果套袋不重视,果品无品牌等问题,直接制约了葡萄产业经济效益的继续提高。直面现实,2002年11月诸暨市葡萄专业技术协会应运而生。 协会成立后,首先在品种改良等方面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协会以绍兴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大侣湖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点,致力于技术攻关和科普推广。他们先后从国内外科研院所引进18个欧亚种葡萄,进行品种选育、种苗繁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因为‘美人指’是日本籍,怎么种得好,当时浙大教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傅金松这样回忆。但在协会的不断探索下,通过近4年的多因子栽培试验,特别是针对江南高温高湿、多雨少日照的气候条件,着重在提高花芽分化、病虫害防治和产品质量上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地选育出适合江南栽培的品种和标准化配套栽培技术,不仅在原来基础上将葡萄花芽分化率提高15%左右,使葡萄结果率显著提高,还提高了防病控病的能力,把灰霉病、日灼病、白腐病发病率从原来30%左右降到5%以下,而且实现了幼树一年成形、二年丰产,亩产的目标,并建成全省第一个连片种植200亩的繁育示范基地。 在此基础上,协会一方面继续开展科学实验,这些年来,他们先后推广了葡萄的“V”型架式技术,又通过整枝技术,把“美人指”的亩产量从100-150公斤突破性增长到1500公斤,而且保持了“美人指”鲜、甜、爽的独特风味,颗粒均匀,串形美观,并探索出一套先促成后避雨栽培、促花芽分化,以及合理施用农药、改进肥水管理、疏花疏果与果实套袋与包装等所组成的无公害、标准化、高产优质成熟栽培技术。《美人指栽培技术》一书也因此而面世。协会组织开展的“美人指提子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开发”、“无公害葡萄的生产技术研讨”、“诸暨市葡萄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等项目,也先后获得诸暨市科协年度学会重点研究课题或重点学术活动项目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美人指”葡萄的核心种植技术就在诸暨市。 另一方面协会加强技术推广。每年都组织举办技术培训班,并开展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基地定点结对等活动,有效地促进“美人指”葡萄的持续发展。如今,诸暨市的种植面积5000亩,占全市葡萄种植面积的5成以上,分布在20个镇街,其中,百亩以上基地12个,涉及300多户农户,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面积和产量在全省占5成以上,并成为全国最大的基地。同时,因果实比较坚硬,运输、保鲜比草莓、樱桃等时鲜水果更方便,所以诸暨“美人指”广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甚至在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和香港市场都能见到它美丽的身影。诸暨市陶朱街道苍象湖提子园陈仲国说:“今年更多贩销大户来到田头,价格上去了。去年旺季每公斤价格7元,今年达到11元。”陈仲国的340亩“美人指”亩产都在2000公斤左右,亩产值达到2.2万元,“比去年起码增收100多万元”。

图为诸暨市科协在葡萄协会调研指导工作
诸暨市科协 王晓聪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