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发布时间:2013-12-09 14:22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农函大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农民培训、职业农民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民教育培训职业化目标的逐渐强化,建立完善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已成为农函大工作的重要内容。
  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为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提供学员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员实践技能的场所,也是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场所。农函大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也是当前农函大的重点工作。
  一、建设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的重要性
  (一)农民教育培训实际的需要
  农民生产生活在农村,且大多居住分散,因而教育培训农民需要在农村建立一个固定的教育培训场所。农民生产虽然有闲有忙,但是农闲时农民也会设法干一些其他农活。因此,农民在教室里进行全日制学习也是不现实的。农闲时学理论,农忙时去生产实践,是最适合农民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一个固定的生产实践场所。农民学习的专业要紧贴当地产业和农民需求,其学习内容:“四季仙果”栽培、水产养殖、禽畜饲养、产品营销、农业机械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给农民提供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场所。农民素质相对说普遍较低下,在教室里培训只能接受一些粗浅的理论基础知识,而要学习先进实用技术和掌握实践技能,需要示范引导,甚至“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则需要一个实践示范的场所。农民通过教育培训,从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增收致富的能力。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习培训方法,需要农函大把实践课堂搬到教学实践基地。
  综述,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需要不同的教学培训过程和环节支持。依靠实践教学培训强化教学过程,巩固教学成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满足农民学员的需要,受到农民学员的欢迎。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统筹城乡发”作为重要主题,提出建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三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具备基本理论知识、有较强生产实践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只有在实践基地才能完成,这也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农函大更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二、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的现状
  1995年创建上虞农函大,各乡镇(街道)相继建立了农函大辅导站和村农函大教学点。从此,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农函大特有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在上虞城乡遍地开花。当时,这个年代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的主要形式,一方面靠老师下乡巡回面授辅导;另一方面靠收听广播观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等获取知识。“学和用”的环节基本没有,一些种养大户、示范户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也十分微小。
  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从而,显现了农函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的重要作用。区、乡镇(街道)陆续建立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主要模式有1.共享基地,是指农函大隶属市科协,共享市科协创建的省级,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或共享农业部门推广的科技示范基地。2.联合基地,指和合作社、基地科研所、种养殖专业户等联合(智力投入)开发的基地。结合当地产业和学员所学专业开展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为培训农函大教师、学员实践实习提供服务。
  目前,全区建有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21个,其中区级1个(上虞大自然养殖基地),乡镇(街道)级20个。由于没有自上至下的“政策、机构、体制”做支撑,全区农函大的基地规模不一,形式各异,个别的因产业结构、管理、资金等因素难以维持。影响了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的持续发展。加之,在现有的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中,无一个是自建基地,这充分说明了我区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尚处在初级探索阶段。
  三、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模式构想
  结合上虞实际,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就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主要从以下模式入手。
  共享(联合)模式:目前,农函大要争取资金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是很有难度的。近几年,农函大在运用“进村办班、送教下乡”等形式开展学历教育和农民培训已形成良好态势,为依托或联合隶属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农户等共享(联合)教学实践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盖北镇农函大依托区农业推广中心盖北葡萄研究所为教学实践基地,开展葡萄栽培新品种研发等教学实践活动;丰惠镇农函大依托丰山青梅专业合作社—上虞电大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实践培训;章镇镇农函大结合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联合种植大户,连续几年在章家埠村开办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班,并将猕猴桃温室大棚作为教学班的实践基地,实现学员学习生产实践双赢之目的。近三年百官、曹娥、东关、丰惠、崧厦、长塘等乡镇(街道)农函大相继举办了村级农函大中专学历教育班,并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建立了教师现场教学、学员动手实践基地。
  采用共享(联合)模式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农函大办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宜于区、乡级农函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共建模式:上虞是工业强区,更是农业大区。近几年,农村己形成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四季仙果”已成为促进上虞旅游业,推动上虞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名片。”农函大同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联合共建,也是建设农函大实践基地的有效模式。
  相对说,这些园区是新品种,新技术的集中区域,是龙头企业牵头下,集基地、生产、加工、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不管是学历教育,还是实用技术培训学员都可以在这里抓生产,促实践,既可以在这里就业,还能体会到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感受,更能为学员创业致富打下基础。“实践基地+合作社+休闲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函大现场教学和临摹实习的实践基地,能让农函大实践教学培训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使学员获得更多的实惠。与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联合共建实践基地效果虽好,但更需上级有关部门支持。
  2014年区农函大将在稳步推进共享(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共建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积极探索“部门、企业、农户”联建,“教学、培训、实践”一体,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经营主体靠拢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让农函大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