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院士做手模

发布时间:2013-05-22 17:03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1:30的风云气象卫星模型、等比例缩小的歼15战斗机模型、搭载蛟龙号的科考船模型、半个多世纪前的俄文课堂笔记……看着这些珍贵的实物和23位绍兴籍两院院士的手模,我心中那满满的自豪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些成果中也有我的一份汗水在里面!
  绍兴科技馆新馆建设是2013年绍兴市科协的“重头戏”,而院士特色是绍兴科技馆区别于其他地级市科技馆的特色展项,是新馆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今年3月份开始,绍兴市科普服务中心赴杭州、南京、无锡、上海、北京集中拜访了一批绍兴籍两院院士,向他们征集手模、珍贵资料和实物。我有幸参与到了这项工作之中,主要职责就是为院士做手模。
  由于手模泥材料的化学特性,需要把黄、白两种颜色的手模泥均匀糅合成一种颜色,再在手模框内铺开整平,最后进行手工抛光,整个过程必须在2个小时内完成,否则整个手模泥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硬化,前功尽弃。这既是个技术活,又是个力气活!为了清晰印出掌纹指纹等细节,又快又好地做出光滑完整的手模框架,我事先做足了“功课”,对着手模泥制作视频进行细细观摩,制作出了第一个样品,根据实践经验,又专门从超市里买来擀面杖、润滑油、不粘胶等辅助物品,与配送的材料一起,组合成手模泥“百宝箱”。
  2013年3月上旬,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前往南京、无锡、上海集中拜访了7位绍兴籍两院院士。不但取得了这些两院院士的手模,还拿到了很多珍贵的院士资料和珍贵实物。其中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孟执中院士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也是我首次强烈地感悟到院士之所以能成为院士的一种共性,一种态度。孟执中院士是我国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和“风云三号”的总设计师,当天我们在孟执中院士的单位采好孟院士的手模以后,孟院士还为绍兴的青少年亲笔写下了一句勉励之语:弘扬航天精神,勇攀科技高峰。还将珍贵的1:30的风云气象卫星模型、等比例缩小的歼15战斗机模型捐献给绍兴科技馆新馆院士厅。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孟院士亲自打来电话,说歼15战斗机模型中的一个盖子没有给我们,请我们务必回去拿。我们驱车回到孟院士单位时,只见孟院士拿着一个报纸卷着的物品等在门口,结果拿到一看,却是装飞机模型的泡沫盒盖子!当时我心里真是有点哭笑不得,为了一个泡沫盖子浪费1个多小时,但是事后再想起这个事情的时候,感悟颇深:没有这一股力争完美,凡事认真的劲头,恐怕再天才的人物也成不了院士。再仔细想一想,接触的这几位院士中,都拥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日常点滴中平和的态度、认真的精神,让我们受益匪浅。
  3月底的北京之行,则让我对两院院士的“认真”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北京理工大学的周立伟院士今年已经82岁高龄了,那天我们上门拜访取手模后,照例请他为家乡的青少年写一句勉励的话。只见周院士不光在白纸上打好了草稿,还拿出了尺子在纸上标好了上下左右字间距,再认真地抄写上去,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院士,在学术上成就无数或者已是高龄,就对这么个小事情敷衍了事的心思,这种认真劲真是让我这个年轻人看了自叹不如。事后周院士还特地拿出了一张证书向我们“炫耀”:他和太太共同捐赠了50万元人民币给学校的奖学基金,他说这些捐出去的钱可以让许多优秀的贫困生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以前求学的时候也很贫困,所以特别想帮助这些贫困生。
  同样让我深有感概的是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张弥曼院士。张弥曼院士是嵊州人,她不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当我们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拜访张院士时,她说自己刚动完一个大手术没多久,甚至还不能弯腰。看着偌大的放满了各种化石让人无从下脚的办公室,听着张院士认真地说:“趁现在身体还吃得消,还想多做一些事。”我当时内心对院士的敬佩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认真,很简单的两个字,老师和父母的教诲、工作时领导的要求,都让我们对这两个字熟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是能把这两个字做到这种极致的,环顾周围,还真罕有人能做到。我想,无关乎天赋、无关乎机遇,凡事“认真”做好,才是院士之所以能成为院士的重要因素吧。


 
(为周立伟院士做手模)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