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是当务之急

发布时间:2014-04-10 14:31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公民的科学意识直接影响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尊重科学,重视科学,才能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国力强盛。科学实践又充分证明,科学意识与科学素养紧密相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民族会是具有较强科学意识的民族。

  什么是科学素养呢?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民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
  中国 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25日对外发布了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不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一些专家研究认为,主要在于科学知识的弱化。只有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固本强身,在全球性的激烈竞争中争得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认为,人类科学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长一倍,目前发展到了每3年翻一番。“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对于公民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客观上需要人们必须注重知识普及、知识更新和知识储备。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反映了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的能动水平。
  公民科学素养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与推广应用都取决于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的人。这部分人正是不断从亿万个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公民中产生的。发达国家的经验无一例外地证明,正是因为他们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沃土和创新氛围,造就了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成就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从而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公民科学素养对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影响深切而广泛。首先,科学素养水平对人们的世界观影响极大。一个科学素质缺乏的人很难对客观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更不具备掌握科学世界观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素养。其次,科学素养水平对上层建筑的政体架构、法律制度、执政水准等影响重大。政体和法律是否与经济基础适应并不断体现其先进一面对社会的促进,很大程度也取决于执政党的科学素养水平。再次,科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核心所在。先进文化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同时,社会主义的道德观、荣辱观等,也无不受一定时期人们世界观和科学素养水平的影响。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大业的成败。中央提出2020年要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除了硬件条件外,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其创造活力的发挥是关键所在。要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创新队伍,离不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水与舟的关系,水涨则船高。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创建良好环境氛围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和当事人的科学素养水平,科学素养程度往往决定着对此认识的高度和措施的力度。
  综上所述,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强化科学意识,尽快扭转公民科学素养低下的局面,这应该是我们当前最应该想到、最应该做到的事情,这应该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兴奋点和注意力最该集中的地方。用科学知识丰富人们的头脑,用科学素养撑起前进的风帆,中国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中才能追赶先进,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