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峰会,与院士面对面

发布时间:2016-11-14 11:48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沈寅初:人才引进不能“来者不拒”

 

    

    记者:汤帆 (本文来自绍兴日报 2016年11月14日 第6版专版) 

 嵊州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对家乡有着极深的感情。这些年来,他经常回到家乡,为绍兴的经济建设、人才培养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他和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昂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绍兴本土企业强强合作,建立了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解决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样的形式,和企业联合解决技术难题,这样的形式挺好。院士专家工作站不仅依靠我一个人,而是依靠一支强而有力的人才团队,这项工作才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我希望合作的企业也能有更好的延续性。院士专家工作站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更要和企业建立长期、深度的战略合作,比如培养人才、产品开发、产业规划等等。”沈寅初院士表示,一些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只是为了某一个项目,项目完成后,院士专家工作站就变成了一个空壳,只留下一块牌子,这样的合作模式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也应该采取有进有出的管理模式。

  沈寅初院士说,这些年来,绍兴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但是绍兴对人才引进不能“来者不拒”,而是应该结合绍兴本地的产业发展来引进人才。引进的项目也应该如此,所有的引进项目都应该符合绍兴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从目前的情况看,绍兴引进的人才、项目,和杭州、宁波等省内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绍兴还应该在高端人才、先进项目等方面下苦功夫。”

  对于纺织、印染等绍兴传统产业的发展,沈寅初院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虽然这些产业是传统产业,很多企业属于低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类别,但实际上这些产业本身也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提升、改造,并通过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等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于绍兴另一个传统产业黄酒,沈寅初院士也建议,应该尝试从现代发酵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着手,增加其科技含量,对黄酒产业进行全面提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沈寅初院士建议,政府和媒体要重视这方面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爱才、重才、用才”氛围,为建设制造业强国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支撑。

 

 

侯立安: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记者:汤帆 (本文来自绍兴日报 2016年11月14日 第6版专版)

   “我已经来绍兴很多次了,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我十分热爱这座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一说起绍兴,就神采飞扬。他说:绍兴无论是风景、还是人文都给他留下极好的印象,而绍兴人的踏实、上进,更是让他觉得很欣慰。

  早在几年前,绍兴本土企业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就率先在全国床垫行业设立了院士工作站,侯立安院士领衔加盟“喜临门”研发团队。回忆当初的合作,侯立安院士感慨颇深。当初,“喜临门”的企业负责人专程到北京拜访他。可听说“喜临门”是做家具行业的,侯立安院士就以专业不对口拒绝了。“企业给我做了很多思想工作,说虽然我是做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研究的,但如果家具、床垫都污染了,室内空气污染还是治理不好,就是这个理由说服了我。”

  侯立安院士说,这几年和“喜临门”的合作十分顺利,他每年都会来绍兴、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双方合力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培养了不少的专业技术人才。喜临门不仅实现了产品的创新,更实现了盈利模式的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让他感动的是,企业十分重视科研,主动加码,提出进一步的技术升级。“这次我一到绍兴,喜临门的企业负责人就连夜找我商谈。后来我才知道,他的老母亲正在住院,他是从医院专程赶来的。如此重视科研技术的企业,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对于绍兴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侯立安院士有不少好建议。他说,绍兴应该注重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围绕绍兴产业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的咨询、技术攻关等进行集中引进、集中使用。同时,着力培养绍兴本地领军人才,借力绍兴籍院士,分门别类地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助推绍兴经济转型升级。

   作为著名的环境生态学家,侯立安院士在环境治理方面也给绍兴开出了诸多“治病良药”。他建议,绍兴在“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水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水质有了大幅提高,但依然面临着周边和内河的污染问题,因此绍兴应该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不仅要限制污染企业,更应该引导企业提档升级、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同时,绍兴要进一步通过科学治理提高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节水和农村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特别是扬尘带来的污染要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来治理。

 

  

布里杨:带动新昌轴承行业向国际水平发展

 

 

 

记者:汤桂平 (本文来自绍兴日报 2016年11月146版专版)

在昨天参加中外院士咨询恳谈会之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东西北利亚科技与管理大学内捷洛夫·布里杨·东达科维奇教授与新昌三雄轴承有限公司完成了签约,双方将在精密轴承制造技术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而实际上,在签约之前,布里杨教授已经对新昌轴承行业以及三雄公司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后合作的空间还会更大。布里杨教授说。

  内捷洛夫·布里杨·东达科维奇教授来自俄罗斯乌兰乌德市,他的研究方向是材料科学与机械制造,在钢与合金材料表面强化方面有很深的技术造诣。布里杨教授说,俄罗斯在若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向上都是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地位,比如航空航天、宇航材料以及制造技术方面。而他的研究工作,曾经在伊尔库兹克飞机制造厂(生产战机)、乌兰乌德飞机制造厂(生产直升机)等得到应用。

  布里杨教授是2013年来中国开展合作研究的,而与三雄的这次技术合作,始于今年年初。新昌的轴承产业比重很大,但在制造技术等方面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距离。昨天,布里杨教授说,绍兴经济非常发达,新昌是中国重要的轴承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轴承之乡,生产很多牌号的汽车轴承。据他了解,生产轴承的企业大大小小有1000多家。然而,尽管产量很大,但产品质量与世界主要生产商的产品质量比还有差距,耐磨性就是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次与三雄合作,就是希望对新昌轴承行业技术提升有帮助。布里杨教授说,轴承的耐磨性决定了轴承的工作寿命,他的团队合作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零件表面局部强化,有望解决合金钢的问题。而三雄公司作为新昌汽车轴承会长单位,代表的是这一行业的水平,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技术合作促进三雄向国际水平发展,并带动绍兴地区及轴承行业的发展。

  感谢绍兴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为我们在这里的合作研究提供了机会。布里杨教授说,当前世界进入崭新的科技时代,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等成为时代科技与经济的主题。绍兴开展这样一次峰会活动,正是对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同时,通过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立新的科研实验室,配备现代实验仪器,培育技术人才队伍,邀请国内外科技人才,这些都将有助于行业发展不断向世界水平迈进。

   

邱贵兴:创新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效益

 

 

  

    首席记者:何超群 (本文来自绍兴日报 2016年11月14日 第6版专版)

  “绍兴没有把这个事当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在做。”昨天,说起对于绍兴的感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邱贵兴言语直率。他说,虽然他不是绍兴人,但与绍兴打交道的这些年,他深深感受到绍兴对人才的重视、对创新的重视。

  老家江苏的邱院士怎么会与绍兴结缘?这是绍兴努力的结果。早在多年前,市科协倡导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个倡议引起一家小企业的关注,它就是浙江海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公司研究院院长李坚找到了曾经的老师——北京协和医院的邱贵兴院士。李坚跟邱贵兴院士谈了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想法,基于这层师生关系,邱院士没多想就答应“海圣”的请求,与该企业签约,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

  实际上,彼时,“海圣”触到了成长天花板。公司初创时选择主攻麻醉耗材领域,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日益激烈。2011年,“海圣医疗”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挂牌。建站后,邱贵兴院士为企业发展把脉,提出了战略方向:高端医用耗材产业化。

  那时,邱贵兴院士已年近七旬,平时工作繁忙,但只要企业需要,他都会千方百计抽出时间会面。几乎每个月都会见上一两次。而邱贵兴也为企业的创业精神感动。“有时候,他们的科研人员会为了一个科研问题专程赶到北京。”也正是企业这一股子创新劲头,让邱贵兴对“海圣”特别关爱,每次只要到绍兴周边开会,他都会抽空来绍兴,了解科研进度,为产品把脉。

  在邱贵兴院士的带领下,浙江海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北京协和医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绍兴市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院,研发的人工医疗系列用材填补空国内空白。一度不温不火的“海圣”逐渐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把一项科研成果转化,是需要脚踏实地做工作的。很多时候,一项成果未能转化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非成果不好,而是缺乏要素支持。”邱贵兴说,绍兴在这方面做得特别不错,在政府层面作了一系列的支持人才创新的顶层设计,这些政策保障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这是最可贵的。他同时建议,绍兴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政策支撑、法律保护、资金投入和中介机构培育上再花功夫,让更多的实验室成果落地绍兴,转化为生产力。

  “与绍兴处了这么多年,我也学到很多东西,对我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收获。”他笑着说,自己愿意“留”在绍兴,为绍兴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