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技工作者】岩体结构研究的掘进者
——访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杜时贵

发布时间:2017-05-31 12:43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 首席记者 张科勇 来源:绍兴日报5月31日头版

  今年5月30日,是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作为设立科技工作者日的提议者之一,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杜时贵格外激动:“去年参加全国科技大会的提议,时隔一年就成为了现实,这是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
  杜时贵是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专家,获得过众多荣誉。2011年,杜时贵拿下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当选省特级专家;2013年被授予中国地质科学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杜时贵说,获奖并不是目的,科研成果被应用,为社会创造价值,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岩体结构面是杜时贵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没有良好科研条件保障、没有重点研究经费支撑、没有固定科研团队协同的“三无”环境下,他凭着一腔热情,坚持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精准取值研究30多年。杜时贵说,矿山、高速公路、水电工程、铁路、巷道等的建设,都需要对岩体结构面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唯有摸透它、用好它,才能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反之,就可能带来无可挽回的重大事故。
  杜时贵在岩体结构面领域攻克了多项难关,他的研究成果在甘肃北山国家地质处置库、黄河小浪底水库、甬台温高速公路、浙江省矿山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中被成功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让杜时贵更为看重的是他一手创建的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绍兴文理学院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实验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实验中心。“实验中心成为文理学院差异化发展的示范,在省内高校,要论岩土领域科研平均水平,浙江大学第一毫无疑问。浙江大学的强项是在‘土’,那么绍兴文理学院科研发展完全可以倾向于‘岩’。”
  杜时贵十分关注学校科研创新工作。他说,科研创新不能仅仅以成果转化率来衡量成败,更应起到引领科技发展的作用。高校科研创新更多应集中在基础研究方面,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更多前瞻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支撑,同时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以提升科学素养。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