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智库力量 撬开高端市场
小精农机一举突破“洋品牌”的市场垄断

发布时间:2017-08-28 17:34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来源: 上虞日报 作者: 记者 冯楠 编辑: 李梦婕

 

  今年4月,在浙江农业之最水稻机械插秧擂台赛上,浙江小精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精农机”)的插秧机拿了第三名,而前两名都是日资品牌机。擂台赛就像微型市场,成立于2006年的小精农机,用11年时间不仅撬开了资深“洋品牌”控制的国内市场,也赢得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越来越多的日本同行注意到,在小精农机迅速崛起的背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小精智库”,一个集结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多位重量级人物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正是得益于他们的指点,让小精农机站上了农机行业的技术前沿。


  


  结缘“农”院士,提早尝甜头
  2011年,在区科协的推动下,小精农机建立起上虞第二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站中,既有华南农业大学的罗锡文院士,也有来自浙江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的教授博导,他们互相合作,汇就了茁壮成长的“智库”力量。
  结识罗锡文院士,得益于小精农机一位经销商的引荐。交谈中,徐岳平得知时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的罗锡文也是农家出身,所以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深有体会,一直在推动适高效率、精准化的国产农机装备。
  两人一拍即合。徐岳平曾在下管农机厂从事过15年的技术工作,也见过有人研发水稻插秧机,但没有成功。多年后,他到日本考察,当地高度机械化的种植模式给了他极大震撼,回头又重拾水稻插秧机,决心做自己的国产品牌。之后两人的联系就多了起来,到2011年,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罗锡文欣然受邀,共同组建起小精农机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有了工作站这个“智库”,小精农机在“列强环绕”的水稻插秧机市场,完成了从手扶步行式插秧机向高速乘坐式插秧机的拓展,多项技术难点被一一攻克,实现了国产插秧机的高端突围。
  协同破难题,产品开发跑出加速度
  今年,高速乘坐式插秧机进入产销两旺格局,迎来各机型的多地开花。这是小精农机以国内第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身份,向被国外垄断的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市场的正面突围。
  由农户实践证明,小精农机的乘坐式插秧机完全可以与那些知名的日资品牌抗衡,部分性能的表现甚至更为优秀。相比同规格的日资插秧机,小精农机的伤苗率更低,缓苗时间更短,可提早三四天。在东北,适合水稻生长的时间十分有限,即使错失几天,也会对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据了解,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从研发到面世,进行了6年多时间,院士专家团队连续攻克底盘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等诸多难题。“南方水田的土质相对湿软,对于操作控制系统的精密度要求更高。”徐岳平说,长期驻扎在南方地区的罗院士在这方面拥有明显优势。
  与院士专家团队的紧密合作,使小精农机的产品开发能力有了巨大跨越,专业水平与世界领先技术同步。据了解,公司每年都会推出适合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的新型产品。第一款适用于双排杂交水稻育秧,拥有20公分和18公分宽窄行距的插秧机及根据南方光照条件而设计的25公分行距(原来市场上只有统一的30公分行距)插秧机均由小精农机率先推出。其中,小精农机的步行式插秧机拥有国内市场最全的产品谱系。现在,公司凭借高性价比,产品不仅卖到了国内水稻主产区,还远销伊朗、泰国等国家。
  结梯登高楼,培育企业创新团队
  与驻厂专家不同,院士教授都有各自的主业,不可能到企业上班,更多的时候,碰到难题了,双方就通过电视电话会议沟通。徐岳平认为,工作站留给他们最大的财富,是为企业培养孵化了一支技术攻关团队,能够独立承担起技术研发的重担。目前,小精农机已拥有3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多项发明专利。
  这些年,通过院士专家的指导协助,企业技术团队的自主研发能力日渐成熟,有不少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用户的问题。针对杂交水稻制种的特殊要求,小精农机与隆平高科的专家通过多年研究与开发,成功研制出窄行距高速插秧机,一举填补国内空白。而面对常规插秧机单一考虑光照条件,导致产量较低的现实,公司充分利用多年的技术积累,充分结合密植度和光照因素,同时推出多款适应于不同品种的宽窄行高速插秧机,据测算,平均亩产可提高10%—15%。
  小精农机还非常重视售后服务,农忙时节会有一大批车间师傅出门做维修保养。徐岳平告诉记者,农机不像汽车,遍地都是修理厂,所以他们就直接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即使没有故障,听听农民的使用体会也是好的。来自一线的建议最有助于农机的改进,以最大限度满足农民需求。

 

 


信息来源: 市科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