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疫情让你认识“同理心”“替代性创伤”“同情疲劳”这些心理学名词
|
|||||||
|
|||||||
新冠病毒看不见,摸不着,但所带来的恐慌前所未有。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大多数人只能隔着手机屏幕,透过不断新增的数字以及一个个鲜活的病例去感受这个直径不到 100 纳米的病毒。但也正是这些数字和病例让不少人在这个月里的心理状态从紧张,到焦虑,再到麻木。因此就会有人发出这样的自我怀疑: 负面信息看多了,就会感到沮丧和焦虑,是因为我太矫情了吗? 我已经对疫情没有开始时那么上心了,甚至已经完全不想理会,难道一开始的关注、同情只是跟风,而实际上我是个冷漠的人?就是你?即便说中了也无需紧张。因为这些状态,虽然是不正常的,但同时也是正常的。 感到焦虑,并不是因为你矫情,即便和疫区相隔千里,为什么还会隔着屏幕感到焦虑?这一切,要从我们的大脑结构开始说起。 我们的大脑当中,有一种神经元细胞称作「镜像神经元」,这类细胞占据所有脑细胞的 20%。这类细胞有什么用呢?现在请你仔细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看完这张图之后,你是不是也有一种想打哈欠的冲动?人们常说,打哈欠会「传染」,其实就是「镜像神经元」在作祟,这类神经细胞就是专门负责这些事儿的。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著名神经学专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在他的著作《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表示,没有镜像神经元,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甚至还可能活不到今天。 镜像神经元的一大贡献,就是造就了人类的「同理心」。在看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时,同理心就会开始发挥作用,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入对方的感受中。贾科莫·里佐拉蒂相信,正是由于同理心的存在,让早期猿人能够团结互助,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活了下来,也正是由于同理心的存在,人类才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构建起现代文明。当然,镜像神经元也会给人类带来困扰。大家想想,为什么明明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时而会甜到发出笑声,时而会哭到失眠?这其实就是镜像神经元驱使同理心在作祟。 同样的道理,在灾难和疫情发生时,大量相关的报道刺激你的镜像神经元,让你感到难过。 而一旦这种刺激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发生,人类就会很容易患上「替代性创伤」,产生低落、焦虑的情绪,甚至是精神崩溃。1996 年的时候,佐治亚大学联合肯尼索州立大学就针对这件事,做过一个大样本的实验。这个实验也证实了人们在大量观看灾难、疾病等新闻之后,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有三分之一参与实验的人甚至还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以及无法停止地哭泣等情况。所以,即便疫情和灾难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你还是会感到焦虑和不安。这并不是因为矫情,大脑结构就注定了这样的结果,大家也无需认为这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 不想听、不想看、想在朋友圈分享快乐的事,就代表你是冷漠的人吗? 相信现在有不少人会陷入这样的自我怀疑当中:我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冷漠的人?这部分人在疫情初期,会大量关注、转发疫情相关的消息,也会表达自己的同情或者愤怒。但到了现在,这部分人变得不想看,不想听,在刷到有关信息的时候还会有意识地略过。于是这部分人就会怀疑,自己当初的关注、同情是否只是一时的跟风,而非发自内心?事实恰恰相反。一方面,是因为信息已经过了密集爆发的阶段。另一方面,你之所以不再想关注疫情,并不是因为你冷漠,而是你的同理心累了。这也是疫情所带来的另一种心理创伤,叫做「同情疲劳」。 同理心其实是一种心理资源,虽说不是有限,但在巨大消耗之后也需要时间恢复。而当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太多负面信息,释放出太多的同情的时候,同理心就会耗尽,产生同情疲劳。另外,同情别人这件事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能量,因为这个行为就是在让你的大脑去模拟别人的大脑(为你吃完睡,睡完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理由)。所以你不仅心理被掏空了,身体同样也被掏空了。一旦同理心耗尽,我们的大脑就会启动防御机制,让我们远离刺激。于是以我们就会变得麻木。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很想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但又会碍于不合时宜而放弃。在分享快乐这件事情上,请不要犹豫,更不需要愧疚和怀疑自己。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疫情期间发表过一篇文章,他认为越是在艰难的时候,人类越是要光明正大地快乐。而且,我们不仅要承认自己的快乐,也要允许别人快乐,否则就会陷入「情绪绑架」当中。 实际上,同情疲劳这个现象就是率先在医护人员身上发现的。由于每天都需要面对大量的生老病死,医护人员比起普通人更容易产生同情疲劳。 疫情终将退去,心理干预永远不会太迟 相信最近大家最关注的两个字,应该就是「拐点」了。虽然不知道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终将会退去,人们也终将回归到原本的生活轨迹当中。但对于心理干预来说,依旧不能松懈。因为当关注和支持撤离,真正要面对疫情后的生活时,一些潜在的问题才会渐渐出现。 而对于个体来说,心理干预永远不会太迟,最佳的治疗时间就是马上。为此,我们准备了下面这个列表。如果你有出现以下一点或者几点情况的话,那么你就可能存在因「替代性创伤」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了: 1、每天需要花大量时间关注疫情,甚至停不下来。 2、看到负面的信息,会持续的低落和痛苦,甚至会哭泣。 3、控制不住自己往疫情相关的事去想。 4、对平时热衷的事情不再感兴趣,做事也无法集中精力 5、过渡恐慌,总是担心自己或身边的人被感染。 6、由于焦虑导致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变差、身体疲劳。 万一不幸对应上的话,我们给到的建议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找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干预,让真正专业的人来帮助你。再强调一次,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在这种大规模的疫情下,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这件事的本身也并非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而如果你没有以上的情况,只是程度不深的焦虑,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的方法来缓解: 1、让生活正常化,该干嘛干嘛,保持以前的生活规律。 2、减少不必要的疫情信息输入,但也不必什么都不管,毕竟恐惧来源于无知。另外也要清理一下自己的信息来源。 3、多花精力在工作以及兴趣上。 4、负面的情绪要及时宣泄,多和家人和朋友沟通。云聚会,云喝酒其实一点儿也不蠢。 最后,还是想和大家说一句,2020 年是不可能重启的了,但请一定要相信,能够在阳光下自由呼吸的日子,会回来的。 信息来源: 科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