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孩子的心理防护刻不容缓
|
|||||||
|
|||||||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假期显得格外漫长和非同一般,面对疫情,焦虑和恐慌情绪也在蔓延。 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更容易受到侵扰和影响,尤其在对孩子意义非凡的春节寒假期间。 针对疫情下的开学季,如何做好儿童的心理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事。 疫情下,孩子会受到哪些影响? 1、情绪方面 可能出现慌张,不知所措;反复洗手,不敢出门;担心自己的身体情况,害怕自己会感染;对无聊的生活状态感到愤怒和烦躁;对反复出现的疫情信息感到恐惧。 2、躯体反应 可能出现腹痛腹胀,头晕头痛,尿频尿急,睡眠差,做噩梦,食欲差,乏力等。由于儿童对情绪不能准确描述,所以躯体反应可能更为常见。 3、认知方面 年龄越大,对认知的影响越容易被观察到或被倾诉。比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和不持久,与别人交流时表达和理解困难,脑子反应变慢等。 4、行为方面 不停地吵闹、哭泣,提出各种要求;玩有关病毒、口罩等主题的游戏,或玩看似不相干的破坏性游戏;对身体过分关注,反复要求医学检查;行为退缩,原本已经具备的能力下降或消失,变得依赖家人;严重者甚至出现冲动行为。年龄小的儿童不会用语言表达,可能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1、科学传递疫情信息,解答困惑 当孩子提出“为什么不能出门?”的疑问时,家长应该用比较科学和正式的方式去传递疫情信息。 --年龄稍大的孩子:有更多的了解疫情的途径,如从权威媒体看相关新闻,通过好友分享阅读自媒体消息,家长可以加以引导。 --年龄小的孩子:家长可利用权威机构发布的图画、绘本等资料以讲故事或玩游戏的方式告诉给他们,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了解疫情相关信息。 这个小短片以漫画的形式简单描述了病毒的来源,可以帮助年龄小的孩子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让我出去玩?”这个困惑。 2、要把好情绪带给孩子 大人们在孩子面前讨论疫情的时候,经常会说: “哎呀,怎么办呀,家里的口粮快吃完了” “口罩只剩一两个,药店的口罩又被抢空,这下可惨了”…… 很多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就肆无忌惮地在他们面前表露自己的坏情绪,甚至跟孩子发脾气,跟伴侣起冲突。却不知道,孩子是非常敏感的。 作为父母,请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疫情的恐惧、担忧、抱怨等负面情绪。如果父母情绪不好,则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稳定的情绪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3、丰富假期生活,转移孩子注意力 作为家长,要学会在家庭里“搞事情”,努力让足不出户的日子也能风生水起,转移孩子对疫情的恐慌。 家长们可以试着和孩子玩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趣味小游戏。 比如,汉字听写大赛,古诗接龙;或者和孩子一起做饭、做菜,布置家居、归置家居物品;甚至可以把一些有趣的家庭生活拍成小视频段子...... 以上都是解决孩子心理恐慌,转移注意力的措施。 4、要正面引导、给予希望 一般来说,孩子都很信任和崇拜自己的老师。家长可以把老师发在群里的《疫情防控主题课件》和《心理防疫指南》播放给孩子看。 家长可以结合电视或其他媒体对抗击肺炎疫情的报导和画面,带领孩子们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和感人事迹,认识一个个逆行的英雄。 与家长一起共同营造疫情下的教育氛围,给孩子传递战胜疫情的积极态度和信心。 5、出现以下情况,要注意! 当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时,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这些可能的症状包括: ● 特别畏惧。尤其与之前相比,更加害怕黑暗、害怕想象的怪物、害怕正常的声响,不敢独处。 ● 睡眠失调。入睡困难、惊醒、反复做噩梦。 ● 退行性行为。行为退化,特别黏人,大小便失禁。 ● 行为失控。频繁地无故哭闹,易怒,攻击行为大量增加,注意力不能集中。 ● 其他明显与以往不同,且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 积极愉悦的情绪是身体的第一免疫力,特殊时期,老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过好每一天,共迎春暖花开! 信息来源: 腾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