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面对面”——中科院科学家为我市青少年种下科学的“种子”
|
|||||||
|
|||||||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出现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免疫系统怎样打仗?打赢了什么样?打输了什么样?”“太阳黑子是什么?它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人脸识别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一个个科学话题是否唤起了你探索的兴趣。 近日,中科院老科学家陈钰(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林钢华(天文学)、王文利(古生物学)、卢汉清(自动化技术和大数据处理)走进诸暨市荷花小学、浣纱小学、城新小学等8所中小学校开展高端科普巡讲活动,5000多名中小学生现场参与本次科学家“面对面”活动。其中明诚小学和城新小学的两场科普活动开通了直播频道,在线点击量超15万人次,活动营造了我市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掀起了追星科学家,立志科技兴国的热潮。 自2015年至今,诸暨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市教体局已连续八年累计邀请了60位中科院科学家到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了100多场高端科普报告。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的机会。科学家精神之于青少年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 在荷花小学,陈钰教授作了《免疫系统的战争》科普报告,从人体中的部队——免疫系统是什么?在哪儿?怎样打仗?等方面做了系统科普。 在荣怀学校小学部林钢华教授作了《太阳活动与人类家园的关系》科普报告,介绍了什么是太阳上的基本活动?其他太阳活动与这个基本活动有什么关系?通过图像与视频展示多姿多彩的不同太阳活动,以及太阳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浣纱小学王文利教授作了《揭秘恐龙》科普报告,让我们再回到那个远古的洪荒年代,认识地球曾经居住过体形巨大或身形怪异的生物,认识那群称霸于地球将近两亿年,其中一支逐渐演化出羽毛和飞行翅膀,发展成鸟类的生物。 在城新小学卢汉清教授作了《图像智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智慧》科普报告,介绍什么是智能以及智能与自动化的区别,并且讲解图像中的智能以及智能应用。内容涉及人脸图像识别及其应用,人脸识别的前世今生,人脸识别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图像智能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些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信息来源: 诸暨市科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