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举办2023年全国“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绍兴项目

发布时间:2023-08-21 15:30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8月7日至11日,2023年全国“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绍兴培训点在绍兴科技馆成功举办。



培训成果丰硕,参训学员依托绍兴科技馆展品展项资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开发20个基于科技馆资源的科学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并在科学实践活动课程交流环节进行分享汇报,经过专家和各参训学员小组联合推荐,最终《消失的身体》、《探秘奇妙的声音世界》、《近视追凶》、《竹节虫孵化饲育》、《模拟化石发掘》、《火箭如何飞得更高》等六个项目荣获优秀案例。

“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主办,中国科技馆联动山东、内蒙、吉林3家省级科技馆与日照、绍兴2家市级科技馆共同承办。本次绍兴科技馆组织实施的培训以围绕科技馆科普资源的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为主题,由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家与科技馆资深科技辅导员联合授课,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开发、交流与评价,推动校内外教师科学教育资源整合能力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开发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翰馥,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小明,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陆锦,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刚,深海与极地探索科学家、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唐立梅,中国科技馆展教中心副主任叶菲菲,浙江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龙爱民,浙江省科技馆馆长俞立群,绍兴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俞平共同开启2023年全国中学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绍兴项目。绍兴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孟志军主持。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学科学教师和科技馆科技辅导员共101人参加。

院士致辞与主旨报告

陈翰馥院士致辞,他指出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将它融入科学教育,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科普工作者也要通过开展各种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培育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王挺所长,王小明副理事长分别开展主旨报告,探索和思考在科学教育科学家精神思想进行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实践调研与节目展演



本次培训安排与会嘉宾和参训学员实地调研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陈建功旧居和绍兴科技馆。调研过程中,参训学员携带任务清单,了解科技馆展厅展品整体概况和科学家精神展区情况,做好团队分组和选题研讨。培训期间,科学家精神系列节目在绍兴科技馆精彩展出,让科学家精神直抵心灵,带给大家更多灵感。

专题报告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柏劲松、蛟龙号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唐立梅、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晓等数位知名专家围绕学习科学家精神内涵,以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创新融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开展专题报告,加强科教文化精神建设,注重科学探索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深化科学育人理念,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全面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义务教育课标修订组成员郑永春,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周建中以做好科学教育提升科学素质为主题,分别开展《面向核心素养的科学教育——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基于展品的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专题报告,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与科学教育设计相结合,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主题实践与授课

中国科技馆研究员朱幼文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部副主任管光海在主题授课中分析探索国际视野下的工程启蒙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路、方法,进行馆校合作背景下中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教学案例分享。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周建中为大家带来基于科技馆资源的科学实践活动设计的主题讲座,东南大学副教授叶兆宁从科技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科技馆教育资源的优势、科技馆科技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分点展开,指导学员基于科技馆资源开展科学实践活动设计教学。



在参训学员了解科学实践活动开发理论后,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周建中、东南大学做中学专职培训教师叶艳与绍兴科技馆科技辅导员刘剑锋分别带来了《云霄飞车》、《抓错了鱼》、《航模探究》等三堂实践课,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设计科学实践活动的开放式活动。

此次培训促进了中小学科学教师对科技馆特色科学教育资源的深入了解,相信老师们能成为本地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颗“种子”,推动中小学学校与科技场馆开展持续合作,共同搭建起校内校外科学教育的桥梁,带动更多老师和学生走进科技馆,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提高科学教育实践水平,在科学教育领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 绍兴科技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