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大禹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老产业”+“新技术” 铺就致富新“丝”路
|
|||||||
|
|||||||
“我们计划打造集农遗示范、文化展陈、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研学科普基地......”日前,在绍兴市大禹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原蚕种基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根松正在汇报项目四期的具体方案,专家组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讨论质询后,形成统一评审意见:符合要求,可以实施。 听到这个消息,赵根松很是高兴,他满怀憧憬地安排起工作:“项目的各种筹备工作要抓紧准备起来,马上上报财政、进行招投标。”他口中的项目就是国有农场大禹蚕种巩固提升项目四期,结合“双减”与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背景,为青少年科普研学游提供场所,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经验,激发学生对昆虫和植物的兴趣与热情,发挥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同时通过知识讲解、产品营销、参观体验等形式,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公司的经营收入。初步估计,正常运行后,每年可增加销售收入60万元以上。 绍兴的蚕桑养殖历史,源远流长,从越王勾践“劝农桑”作为国策,到越地养蚕缫丝,绵延2500多年历史。绍兴市大禹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1957年,是越城区唯一一家蚕种场。拥有蚕种繁育生产用房1.2万平方米,桑园500余亩,可年生原种4.5万张,杂交种5万多张,承担着全省近80%的原种繁育、蚕新品种引进与试繁、蚕种质资源保护等任务,同时还负责钱塘江以南10多个区县市一代杂交种的供应和服务,享有“蚕场铁种”的称号。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养蚕行业可谓历经波折,从“老掉牙”的产业,到现在重焕生机、破茧而出,自毕业就在大禹蚕种工作的赵根松就是其中的见证者。传统观念中的养蚕,技术含量低、风险大、收益不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和深受自然环境影响。探索新思路和新技术,对养蚕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大禹蚕种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和浙江理工大学感知互联与数据智能团队联合研发了一套蚕种繁育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可全程数字化操控,像调控温度、湿度等都可在手机上操作和查看,提高养蚕效率,又降低成本,可谓双赢。”谈起蚕桑行业的转型升级,赵根松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重视技术与人才,通过与“嵊州陌桑高科”的合作,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这一重大科技创新,颠覆了传统养蚕模式。该蚕丝品种人工饲料适应性好,产量高,平均盒种产茧量达40kg左右,茧丝长于1100m,可缫制5A级以上生丝。为科学化饲养蚕种,公司在与绍兴文理学院博士团队成立博士创新站,共同开展蚕桑绿色高效施肥模式及其对桑树活性物质调控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蚕的体质和茧质。 蚕丝的品质达到优质后,赵根松开始在蚕丝颜色上下功夫,研发了黄金茧品种,也称为“秋凤金禹”。黄金茧通过转变蚕的基因,让蚕吐出金丝,特点是有强效的抑菌性,富含黄酮素和类胡萝卜素,抑菌率达99%。利用这种纯天然的彩丝做成纺织品,环保、不脱色,省去印染工序,可以避免各种化学残留物对人体的危害,备受国内外高端消费者青睐。目前,公司共生产彩色茧蚕种3万张,生产彩色茧1200吨,生产彩色丝棉被8万条,蚕宝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宝宝”,推动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今,大禹蚕种的效益每年以20%予以递增,在自我富裕的同时,也积极承担肩上的社会责任。对此,公司设立农旅共富工坊,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并在云南、贵州等扶贫对口地,成立致富专班,将彩色茧新品种“新丝路1号”作为东西部扶贫项目和乡贤合作项目,为当地乡村振兴、产业致富提供全方位保障。在“一带一路”沿线,还把优质的“秋丰·白玉”蚕种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赞比亚,提升国际形象。 从传统养蚕到智能化养蚕,从单一结构到多元延伸,大禹蚕种围绕蚕桑构建全产业链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拓宽着乡村振兴的“丝路”。 信息来源: 越城区科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