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古巷记忆,绍兴又一科学家故居启动保护修缮

发布时间:2024-04-26 16:24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为唤醒古巷记忆,弘扬科学家精神,近日,一场由绍兴市科协牵头的“徐光宪故居保护修缮座谈会”在市名城办举行,座谈会特别邀请了徐光宪院士的女儿徐放一行参加,市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市名城办分管领导及规划建设处负责人、越城区文广旅游局、府山街道等部门负责人参加。



参会人员先实地走访徐光宪院士居住地,一幢位于宣化坊39号的典型“绍式”传统民居,台门现存建筑肌理清晰,整体格局基本完整。但由于历史原因,一直被多户人家居住使用,内部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和损毁。院士记忆中的房子模样已不再,唯有院子里的樱桃树上挂满了鲜红的果子,仿佛是印证了徐院士的记忆中的一切,让人依稀感受到,这里曾有他的童年梦想,有他勤奋苦读的身影,有他攀登高峰的脚印。



然而与熙熙攘攘的仓桥直街相比,这条仅相隔一条街巷的石板小路古巷,却显得异常冷清,虽然徐光宪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是荣登中国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的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不少居民对徐光宪的生平事迹都知之甚少。实地走访后,参会人员感觉到,唤醒古巷记忆,启动保护修缮这一科学家故居刻不容缓。

座谈伊始,市名城办介绍了徐光宪故居保护修缮思路,故居将来的展陈设计等,与会人员也都积极献策,对故居的修缮保护提出了建议。

座谈会中徐放女士对绍兴市科协及市名城办等部门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分享了父亲从家乡石板小路出发,最后和母亲高小霞怀着“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放弃留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在美国“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法案生效前夕回到了祖国的坎坷求学之路,徐放女士说父亲生前经常和她回忆起老家,三间二进的台门屋,前后两进都是楼房,中间有个大天井,夏天搭起凉棚可以乘凉。前楼下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卧室,楼上三间都是书房兼卧室,后进三间是客房。房屋北面还有菜园和小屋,菜园里有口井。房子的前面是条石板路,后面是环山河,设有河埠头,经常有农民摇着船儿向沿河人家售卖西瓜、蔬菜等。徐放女士希望房子能尽量恢复原貌,修缮好后她会把珍藏多年的一些宝贵资料和照片捐献出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父亲的生平,让绍兴学子们从中汲取更多探索科学的正能量。

绍兴名人辈出,近百年来涌现出徐光宪等一批著名科学家,我市两院院士总数更是位居全国地市前列。众多的科学家故(旧)居、纪念馆,成为天然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场所。希望宣化坊39号徐光宪故居的修缮保护工作能早日完成,成为又一个在市民身边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 市科协科普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