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星 | 李爱军:行走在新材料、新能源创新路上

发布时间:2024-06-20 16:31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编者按: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生动展现科技工作者报国为民的风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事业、爱护科技人才的氛围,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荣誉感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感紧迫感,促进形成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强大合力,绍兴市科协、绍兴日报社联合推出“闪亮的星——走近绍兴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描写绍兴科技工作者进取超越、潜心研究、集智攻关的闪亮形象,为“五创四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勇闯现代化新路子贡献更大力量。


李爱军:行走在新材料、新能源创新路上

从一名教书育人的高校老师,转型为科研院的带头人,今又成为精工科技管理者,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爱军的身份在变,不变的则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新材料、新能源创新发展路上的步伐。

他说:“科技工作者的梦想就是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管齐下的“智造家”

在洁净的厂房里,一根根细丝如羊毛一般被轮子拉扯向前,从白到黄,从黄到黑,千锤百炼后,“人工羊毛”变成了“黑色黄金”,成为目前各尖端装备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材料——碳纤维。

碳纤维作为一种高强度、高刚度、轻质化的新型材料,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波迅速推进的势头离不开科研领域的诸多努力。李爱军及其团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多年来,他瞄准了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主的研究方向,将耐超高温的碳纤维,经过特殊处理,制造成复合材料,运用到了光伏热场、无人机轻量化领域。

在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有一辆所有研究员都知晓的改装车,这辆车外观并没有改变,只给车子装上了研究院的一项科研成果——以氢能为能源来源的燃料电池。2021年,以此成果为基础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被评为中国内燃机学会的自然科学一等奖。

“这是用氢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储存到储电电池中,起到增程的作用。我觉得氢能加电的增程方式,就是未来的方向。”李爱军说,有了这种电池,一辆电动汽车的氢气瓶只需要装65克左右的氢气,就可以行驶约130公里,运用在无人机上效果会更加突出。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使用氢气作为能源,可以更好地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在科研创新中,李爱军看中的还有智能制造领域。借助绍兴集成电路产业的影响力,目前,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开发出了一系列芯片三温智能分选装备,备受市场欢迎,也在策划利用研究院的学科综合优势帮助绍兴的半导体企业做先进装备的维修业务。“我们最终的目标还是希望能够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落地。”他说。

低空经济的“探索者”

“有了新材料、复合材料,可以实现轻量化,有了新能源动力,可以化解里程焦虑,研究院天然地具备了开发飞行器等这类先进运载工具的能力,甚至当下热门的低空经济载人垂直起降飞行器都可以去涉猎。”采访中,李爱军多次说到了“低空经济”这个词。他认为,被誉为21世纪“新材料之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低空经济领域大有可为。

所谓低空经济,是一种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科研教育等多个行业。李爱军对低空经济的描述,更像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描绘。从绍兴到上海,自驾需要2个半小时,而使用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可能只需要几十分钟就可以抵达,“未来,这种载人的飞行器就好比网约车,可让一机多人在城市间穿梭。”李爱军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实现“私人飞机自由”的展望。

李爱军说,精工科技碳纤维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创新发展,已构建完成聚合纺丝装备、碳化装备、复材装备“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再加上团队在氢能利用上的探索,绍兴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拥有碳纤维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城市,未来一定能在这个产业中绽放光彩,闯出一片天。

无缝切换的“多面手”

从高校到地方推进校地合作,上海大学看中的是绍兴优良的科研发展环境和与科研方向相适配的产业经济。2019年,上海大学要在绍兴建立一家产业落地化的科研机构,考虑到李爱军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背景以及所具备的生产管理经验,学校相关负责人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承担起这项重任。

“其实现在的科技工作者都在转型,是从过去在实验室里写论文,到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转变。”李爱军说,这是国家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自己的一次机遇,所以他辞掉了在上海大学的行政职务,带着团队在绍兴从零起步,开始了校地合作的探索。

在担任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以后,李爱军肩上的担子比在学校重了很多,不仅要负责团队的科研工作,还要与地方企业进行对接,洽谈合作事项,学校内的教务工作也依旧持续进行。至于去年加盟精工科技,更是一次顺理成章的双赢合作。“之前我们就和精工有不少合作往来,相互专业契合,上下游技术能力互补,所以我来了。”

如今,他的时间一分为二,工作日扎根在绍兴,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企业管理者,到了双休日,他就会驱车回到上海,成为一名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学习、研究。身份的无缝切换,也让他的前路充满精彩。

在李爱军心里,任何科研成果,都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无论是当初将成果带到绍兴,还是如今将成果和科研团队带进企业,为地方经济服务是科技致富的重要引擎,也是他将继续在绍兴这片土地上深耕的源源动力。

名片

李爱军:1975年出生,博士,教授。2014年起先后担任上海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军工处处长、创新管理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院长。担任《电化学能源评论》(EER)副主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空天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陶瓷基复合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特种发动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信息来源: 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