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一家国家级学会服务站“超低轨道卫星技术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
|
|||||||
|
|||||||
近日,国家级学会服务站建站单位赛思倍斯与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天津超低轨道超高分辨率星座项目”(简称"双超星座项目")完成关键技术验证,标志着超低轨卫星技术产业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球领先的超低轨星座计划启动,首期投资20亿元 “双超星座”项目已于今年2月通过专家论证评审,项目首期投资20亿元,计划于2027年前完成8颗卫星发射组网工作。 根据规划,该项目远期将部署共计48颗卫星,构建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超高分辨率遥感观测体系。目前,该项目已成功申请国际电信联盟(ITU)轨道频段资源审批,为后续星座部署提供了重要保障。 赛思倍斯公司创新设计的星座构型方案将48颗卫星均匀分布在12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部署4颗卫星并保持等相位间隔排列。该系统在实现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同时,将大幅提升重访频率和数据获取能力,还支持大比例尺立体测图。通过该星座系统的建设,赛思倍斯不仅可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更在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生态构建和长期竞争力培育等方面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框架。 国际超低轨道卫星市场竞争加剧,各方冲刺商业光学遥感卫星分辨率极限 超低轨道卫星因其观测分辨率高、通信时延低等优势,正成为全球航天竞争的新焦点。与传统轨道相比,超低轨卫星具备快速迭代和部署能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超低轨道卫星技术加速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应用转型,美国反照率(Albedo)公司已经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达成重要合作,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陆续部署24颗卫星,双方合作推进的首颗0.1米分辨率商业光学遥感卫星Clarity-1已于近日发射。公开报道称,Clarity-1卫星将从500至600千米的轨道高度逐步下降至274千米的超低轨道空间,开展“高清作业”。 而赛思倍斯研制的国内首颗超低轨道技术试验卫星“乾坤一号”(QK-1)已在轨飞行21个月,目前维持于275±0.1千米轨道高度。过去三个月,QK-1卫星已在300千米以下的超低轨道高度开展了多项技术试验与验证。QK-1卫星具备在300千米以下超低轨道多年维持与稳定运行的能力,目前卫星飞行状态良好,并按计划执行第6、7、8个阶段的飞行试验任务,为后续规模化部署积累关键数据。 空天信息产业化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双超星座”抢占全球低轨卫星战略高地 全球市场范围内,SpaceX“星链”手机直连卫星在轨数量已达300余颗,低轨卫星通信正加速走向大众市场。行业分析指出,到2030年全球低轨卫星产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超星座”将重点支撑“数字中国”和“三维实景中国”战略实施,为国防安全、自然资源管理、应急救灾等十余个重点领域提供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服务,其应用场景涵盖电力线路、农作物长势与植被管理、大宗商品交易、矿山高程测量、天然气管道监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消费者定制任务以及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等,形成“战略需求+商业应用”双轮驱动的服务体系。 在“双超星座项目”论证评审会上,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星网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权威机构专家指出,超低轨道卫星与人工智能赋能、6G通信协同、多载荷集成等前沿技术的创新融合,将重构实时地球观测体系,推动算力网络升级与全球物联生态建设。 专家组一致认为,天津“双超星座”项目具备可行性与可靠性,展现了我国在超低轨卫星设计、组网运维等领域的全链条创新能力。“双超星座”通过“高分辨率数据+智能服务”模式为全球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方案,有望在千亿美元级市场中占据战略制高点。2023年全国第一颗超低轨道试验卫星“乾坤一号”发射升空,当时填补了我国在超低轨技术应用领域的空白。这颗卫星也正是由诸暨企业赛思倍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另一家诸暨企业浙江天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发射。 近年来,诸暨市把航空航天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设立了100亿航空航天及智能视觉专项产业基金,大力优化产业、政策、服务生态,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目前已形成以航空航天为主导,以智能视觉为特色的“1+1”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高端无人机生产制造、卫星制造及运营为主导,航空航天精密制造、智能视觉终端产品为特色,航空航天科技服务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信息来源: 诸暨市科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