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星——走近绍兴“候鸟人才” | 李雪草:农活变成“智力活”

发布时间:2025-06-30 09:49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编者按:为生动展现“候鸟人才”在绍兴发挥作用、贡献力量的风采,营造“近悦远来”良好生态,吸引海内外“候鸟人才”竞相来绍“栖息”,为绍兴加快打造更富“名士之乡”气度的人才高地、汇聚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提供坚强支撑。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绍兴市科协联合绍兴市日报特别推出《闪亮的星——走近绍兴“候鸟人才”》专栏,致敬新时代闪亮的星。


名片:

李雪草,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高层次“杰出人才”、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2021), 德国洪堡资深学者(2025)。长期从事全球土地利用遥感监测、过程模拟及可持续评价研究。


/home/new/Desktop/lf/新闻稿/2025.5 候鸟人才岛 闪亮的星/李雪草.jpg李雪草

农业从“看天吃饭”到“看屏管理”,一场由卫星、无人机、物联网和大数据驱动的农业领域“数字革命”悄然兴起。这场变革的背后,少不了诸多前沿领域的“科技推手”加持。

在绍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雪草将卫星遥感技术融入智慧农业领域,为家乡农业发展插上一双“科技眼”,让农业从“体力活”转变为“智力活”,书写乡村振兴的科技蓝图。

家就在绍兴

今年36岁的李雪草出生于沥海街道,高中毕业于白马湖畔的上虞春晖中学,后考入中山大学本硕连读。2012年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遥感专家宫鹏教授,并于2016年提前博士毕业,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2020年底,李雪草在美国完成博士后学业,被中国农业大学以高层次“杰出人才”引进,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次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

“我是绍兴人,父母和家人都在绍兴,能用自己的专业为家乡建设服务,感到十分荣幸。”电话那端,李雪草的声音充满着年轻人特有的清脆与爽朗。接到家乡媒体的采访要求,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李雪草还是迅速安排好了采访时间。

提及为何成为绍兴“候鸟人才”计划中的一员,李雪草表示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两年前回绍兴探亲时,他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虞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李黎建立了联系,为他成为“候鸟人才”提供了契机。“我的专业是遥感科学与技术,其中一个方向是农业遥感信息化,与李黎团队研究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正好契合。”他说,目前他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上虞农业大户。

两年多时间里,李雪草每隔一个月左右,就会回来看看,有时候去其他地方出差,在返回北京的途中也会回绍兴。“今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回来的频次更高了。”他介绍。

“无人机+农业”

近几年,上虞区以低空经济为翼,推动农业向智能化、集约化迈进。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监测勘查……在李雪草眼中,广袤的田野上正上演着一幅幅科技兴农的生动画面。

智慧农业又称数字农业或信息农业,涉及农业信息快速获取、农田种植、土地管理、农药利用、污染控制、农业工程设备及产业化技术等多种农业高新技术。其中,信息管理是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的基础,其中就少不了卫星遥感技术的智慧加成。

从面朝黄土到“仰望星空”,遥感技术就是智慧农业中的一把利器,通过这项技术,可以足不出户开展农作物的生长监测、产量预测、灾害监测并进行精准管理。李雪草介绍,卫星遥感能够获取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像农作物的“健康密码”,我们可以准确判断农作物处于哪个生长阶段,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历程设计一个精准的时间轴。

那么,遥感技术又是如何工作的?以绿色植物为例,叶绿素对红光和蓝光有着强烈的吸收能力,却会大量反射近红外光。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就像敏锐的“眼睛”,能够精准捕捉这些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子信号或数字信号,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数据处理,最终生成直观的图像和数据,让人们得以看清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李雪草认为,在当前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背景下,“无人机+农业”这一智慧模式非常适合家乡的农业发展实际。绍兴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七山一水两分田”,种植结构复杂,不同于华北、东北等大面积农业种植区,卫星遥感能发挥更大优势,针对复杂地形下的农业种植,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一代监测手段具有良好前景。

赋能农产品

2024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投身其中的先行者踌躇满志。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监测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它势必将实现更全面、更精准、更智能的农业监测与管理。

“农业遥感应用技术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必将成为具有巨大产能价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未来也将看到更多农业领域的智慧管理模式。”李雪草说。他将努力用这些技术解决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如茶叶、杨梅等,为农副产品的价值赋能。

采访的最后,李雪草说,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需求,农业遥感技术还存在一些需要攻克的难点。他希望能用“天眼”视角去重塑农业,让每一粒稻谷、每一个果实都饱含科技的温度,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数据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信息来源: 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