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化里的科学基因 | 指尖传承,解码绍兴酱香非遗技艺
|
|||||||
|
|||||||
围绕绍兴文化里的科学基因科普行动,7月19日下午,公众走进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在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举行。20余名青少年踏着夏日的脚步走进这座科普教育基地,展开一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的奇妙邂逅,解码绍兴酱香非遗技艺。 走进松盛园 触摸酱文化 活动伊始,同学们在科普讲解员的带领下步入酱文化展厅。从“松盛园”商号的百年兴衰传奇,到绍兴酱缸文化在岁月流转中的传承脉络,一幅立体鲜活的酿造历史画卷在眼前缓缓铺展。墙面上泛黄的老照片里,匠人弯腰捣酱的身影依稀可辨;展柜中古朴的竹匾、陶瓮、酱耙等酿造工具,虽蒙着时光的薄尘,却依旧能让人触摸到当年“酱缸王国”的繁盛气息。展厅内,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酱器到明清的民窑酱缸,从传统的霉豆腐、酱鸭到日韩的味噌、东南亚的鱼露,跨越时空与地域的展品集群,让同学们在移步换景间,沉浸于跨越千年的酱香底蕴之中。
木杵捣酱缸 挥汗传非遗 在传统酱油酿造工艺非遗传承人吴光忠的指导下,同学们亲身体验了“捣酱缸”这一传统工序,让千年酱香在新生代手中焕发新韵。吴师傅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捣缸要讲究力道均匀,这样才能让微生物充分作用。”同学们抡起木杵,在酱缸中翻搅,汗水与欢笑中感受着传统工艺的温度。
镜下微世界 菌中巨功臣 科学探索环节,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酱汁中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感受“菌好酱才好”的酿造哲学。当米曲霉如珊瑚般的菌丝和活泼的酵母菌出现在视野中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叹。“这些看不见的小生命,才是酿造美味的真正功臣!”一位同学兴奋地记录着观察结果。
经验守古韵 数据酿新甜 在甜酒酿制作环节,同学们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用温度计监测发酵温度,用pH试纸检测酸碱度变化。老师现场讲解:“古人靠经验把握发酵,今天我们用量化数据来优化工艺,这就是传统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本次活动是绍兴文化里的科学基因科普行动研学体验第四站,以沉浸式酱文化体验开启暑期科普序章。接下来,绍兴市科协将持续围绕绍兴本土特色文化,推出系列“文化解码”科普活动,通过“文化+科学”的跨界融合,让市民特别是青少年通过多种形式感受本土文化的科学魅力,让千年古城焕发科普新活力。 信息来源: 市科协科普部 |